亚洲欧美一级夜夜爽三级片,日本强伦姧人妻网站,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无码一区,日韩无码视频毛片

    <source id="4lps5"><track id="4lps5"><object id="4lps5"></object></track></source>

      首頁 > 社會民生 > 正文

      一步接一步 走穩(wěn)脫貧路

      日期:2017-06-30 09:34:56   來源:   點擊:

      搬新居、學種糧、搞產(chǎn)業(yè),云南深度貧困地區(qū)的拉祜族群眾——

      一步接一步 走穩(wěn)脫貧路(縱橫對比看民生·脫貧④)

      本報記者  楊文明
       

       核心閱讀

        云南綠春縣的拉祜族直接從原始社會邁入現(xiàn)代社會,他們的聚居區(qū)屬于深度貧困地區(qū)。當?shù)卣ㄟ^易地搬遷、教授耕種、發(fā)展教育等方式,從物質(zhì)到思想,引導拉祜族群眾逐漸擺脫貧困。

        

        中越邊境沿線,山高林密路遠。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春縣境內(nèi),拉祜族直到上世紀50年代才走出密林。作為從原始社會直接邁入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,發(fā)展的道路注定不會平凡:更習慣山林生活的拉祜族,如何脫貧直接邁入現(xiàn)代社會?記者近期在云南省綠春縣探訪拉祜人的脫貧之路。

        搬新居

        “再也不用擔心大風吹走房頂了”

        除了本地媒體,很少有記者踏足紅河州綠春縣——至今未通高速公路,從州府蒙自到綠春縣城要近4個小時。而記者探訪的綠春縣平河鎮(zhèn)大頭村村委會拉祜寨地處中越邊境,距離縣城還要兩個多小時。

        平河鎮(zhèn)的拉祜人,當?shù)厝朔Q其為“苦聰人”。新中國成立以前,“苦聰人”過著食不果腹、衣不遮體的叢林生活,后來政府工作隊屢次進山搜尋,才漸漸搬出山林,大多數(shù)人逐漸定居在拉祜寨周邊。

        拉祜寨有33戶167人,全是建檔立卡貧困人口,大部分住在簡易棚,有些群眾甚至還不會說漢話,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,人均存糧不足100公斤,是全縣最典型的“民族直過區(qū)”特困村,也是云南的深度貧困地區(qū)。

        “小時候常常外出打獵,晚上就睡在樹干上;后來搬出大山,才真的算是有了房。”平河鎮(zhèn)大頭村拉祜寨村小組長王先山說。

        “要干,就從最難的干起。”為啃下這塊“硬骨頭”,綠春縣縣委書記李國民掛聯(lián)拉祜寨,以易地搬遷、安居工程為抓手,2016年統(tǒng)規(guī)統(tǒng)建20戶,改造提升13戶,實現(xiàn)了人畜分離、廚衛(wèi)入戶。

        走進拉祜寨,坐落在山頭的兩層抗震安居房顯得挺氣派。房子由政府出資建設(shè),連床都是政府出錢購買。

        即便買了床,起初不少拉祜人卻沒睡在床上。“有的睡在火堆旁,有的干脆睡在床底下。”王先山告訴記者,習慣了野外生活的拉祜人雖然搬了新家,最初原有習慣卻并未改變。“睡了大半輩子,想改哪那么容易?”

        不過,搬家那天全村人挺積極。“冬天冷,新房子好歹能遮風擋雨。”王先山解釋。

        寨子里的拉祜人搬家簡單,半個小時內(nèi)全部搞定。“說家徒四壁都過了,那會兒是家無四壁。”王先山告訴記者,搬家前,絕大多數(shù)拉祜人家里最值錢的家當就是屋子中間做飯的那口鐵鍋,“全部家當不超過百元。”

        讓王先山最高興的是,“住了新房,再也不用擔心大風吹走房頂了。”

        待得住

        “從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出發(fā)”

        政府給拉祜寨群眾蓋過好幾次房,可此前幾次,他們是住了走,走了住,始終沒定居。

        “哪有吃的,就去哪里;住得好歹,并不是最主要的考慮因素。當生產(chǎn)力只能維持生存的時候,根本沒有生活以及發(fā)展的思想。”平河鎮(zhèn)黨委書記李成昆告訴記者,“幫扶拉祜群眾,要先從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出發(fā)。”

        “以前雖然政府給了房子,可是糧食不夠吃,不得不進山打獵、采藥,甚至挖木薯充饑。”王先山說,之前即便定居,可家里沒有存糧,人還得跟著食物走不是?

        不過,隨著近30年來自然保護工作日益嚴格,特別是收繳獵槍,想要進山找吃的已經(jīng)越來越難,“年年送米年年缺糧”。

        為了勸導大家定居耕種,鄉(xiāng)政府也曾送去了耕牛,可后來耕牛離奇失蹤。這次搬遷,政府送來了“鐵牛”,還安排了兩位駐村干部。通過創(chuàng)建“鄉(xiāng)村干部教育實踐基地”,以“小基地”破解脫貧“大難題”,有效提升“自我造血”功能,走出一條黨建促脫貧攻堅新路子。

        “示范不行,就手把手教!”平河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、駐村隊員朱福忠說,“拉祜群眾游耕慣了,根本沒有田間管理的概念,為了教他們種地沒有手把手教的韌勁不行。”

        一開始,村里組織全體村民到田間觀摩,怎么育苗、怎么施肥、怎么除草,可不少拉祜人技術(shù)到手,卻很少種田。朱福忠無奈,只能組織村民集體勞動,通過長時間的集體出工,慢慢形成耕作的勞動模式和習慣。

        前不久李成昆進村,王先山猶豫半天開口,“能否給點良種化肥?”這讓李成昆欣喜不已:“對于拉祜寨的居民來說,知道有困難找政府就是進步。”

        經(jīng)過一年辛苦勞作,今年拉祜寨的老百姓終于不再缺糧。“家家種著稻谷玉米,我們大頭寨人的溫飽算是解決了。”王先山說。

        不再愁吃,如今不少年輕拉祜小伙子開始外出務(wù)工。“一個月高的拿到3000多元,出去的多了就不怕村民再回到叢林。”李成昆說。

        留下的村民也開始有了自己的產(chǎn)業(yè)。“主要還是種植板藍根,栽種后基本不用怎么管理。村民才會種莊稼,田間管理太精細的還不會,直過民族脫貧還得一步步來。”朱福忠解釋。

        轉(zhuǎn)觀念

        “思想上脫了困,才能給物質(zhì)上脫貧提供動力”

        叢林生活,生存、吃飯最重要。可定居之后,理發(fā)、剪指甲、刷牙,甚至洗臉洗澡,對拉祜寨人來說,都得重新學習。

        “定居、溫飽,實際上只是脫貧工作的第一步。如果思想上不脫困,拉祜人稍有不順便會回到山林。”除了產(chǎn)業(yè)在發(fā)展,讓李成昆更有成就感的是拉祜群眾的觀念在改變。

        “原來缺水,不具備條件;現(xiàn)在裝了太陽能,洗澡成了大家的日常。”朱福忠說。

        不過,起初普及這些生活習慣并不順利。“為了教村民刷牙,我們起初給村民配了牙具,還示范給村民看,可后來卻發(fā)現(xiàn)村民拿著一把牙刷輪流刷。” 駐村隊員盤忠福說,一天不會教兩天,兩天不會教三天。“要是一直不會嘛,那就一直教!”

        “原來有的領(lǐng)了低保就換酒,三五個人在家圍著一桶方便面也能從早喝到晚。等到第二天要出工了卻起不來,后來我們只能連哄帶勸。”朱福忠說,為了讓大家養(yǎng)成耕作習慣,駐村隊員沒少想辦法。

        村里的年輕人也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。盡管生活清苦,可村民白福山依然“不管咋苦,也要讓孩子上學。”

        而為了讓孩子不輟學,綠春縣黨委政府也想盡了辦法。

        由于習慣了山林生活,起初拉祜寨孩子晚上睡不慣單人床,常常等老師睡著后溜出宿舍。“有次老師找了半天才發(fā)現(xiàn)孩子在操場籃球架上睡著了。”

        “副科級以上干部一對一輔導,確保孩子把初中念完。”李成昆告訴記者,除了享受生活補助,政府還專門聯(lián)系了社會公益組織給拉祜孩子生活補貼。“周圍村子孩子買得起的零食,讓拉祜孩子也能吃上。”

        實際上,拉祜寨并非綠春縣唯一的拉祜人聚居村。在距離縣城更遠的半坡鄉(xiāng),如今已經(jīng)基本實現(xiàn)脫貧。半坡鄉(xiāng)駐村扶貧工作隊“第一書記”佟君云認為,直過民族思想上脫了困,才能給物質(zhì)上脫貧提供動力。

        “這里的很多事情,放到東部可能都是玩笑,可這就是我們脫貧必須要解決的現(xiàn)實難題。”李成昆說,“我們當?shù)囟嗯,也希望社會拋掉獵奇,給予直過區(qū)民族幫扶更多關(guān)注。”


       

      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7年06月29日 13 版)

       
       


       

      上一篇:兩部門:降低部分行政事業(yè)性收費標準

      下一篇:國產(chǎn)電器 越來越火(新常態(tài)里看變化)

      新聞排行